夏至 | 山雨欲来,快回家吃面
丨夏至· 特辑丨
夏至一阴生,稍稍夕漏迟。
块然抱愁者,长夜独先知。
古人过夏至是放假的,至少三天。那是一段多么快乐的假期啊,中华土地,纵乐不休,商贾不行,兵戈不动,日常活动皆停止。宋人的夏至,百官放假三日,辽代则是“夏至日谓之’朝节’,妇女进彩扇,以粉脂囊相赠遗”,到了清代,夏至的假期只剩一天。
又下雨了。夏至时节的梅雨季,总能使人置身于安然的冥想氛围。
一种只有东方才有的阴翳美扑面而来。暧昧的屏风、错落的绿树、摇曳的烛火,藏住了东方人的含蓄深沉,“蹲伏在瞑暗的光线里,借着纸扇反射的熹微亮光,或沉浸于冥想,或探望窗外的庭院景色,那情致实在难以言喻”,日本美学大师谷崎润一郎说过。
不如关上灯吧。
江南梅子黄熟期,夜沉灯黄,天光晦暗,人的五官仿佛分外敏锐。雨声如竹响,齐刷刷地撞击着土地,前庭的紫阳花开得生机蓬勃。花球硕大,蓝紫的花瓣泛着细腻的光。杨梅嫣红,青瓦泛亮,芭蕉得雨。雨水下得池水渐渐漫溢,把树翳的倒影搞得皱巴巴的。蛙声一声愈一声地响。万物的低语在梅雨中开始,群山的灵魂正在醒来。
夏至这一天,人们有吃夏至面的风俗。据《帝京岁时纪胜》“是日,家家俱食冷淘面,即俗说过水面是也……谚云:‘冬至饺子夏至面’”,正值麦收季,夏至面也有尝新的意味。
这一碗夏至面在中国各地品类、口味各不相同。
夏至时,北京人都喜欢吃过水面。面条煮出来后,先用凉水过上几遍,然后浇以酱油汁、芝麻酱,佐以各种时鲜菜,两碗冷面下去,暑气顿消,还有辽宁、山东等地也吃过水面。
江南当地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俚语,人们不分贫穷富贵,夏至日皆祭其祖,大多食阳春面、过桥面、麻油拌面。
南京人的凉面很特别,老人说南京的夏天总是很长,所以面也格外长些。一大蓝边碗里堆满了长面条,放上豆芽、芹菜、胡萝卜丝等时节菜,口味则以甜鲜为主,在酱料熬制时要加入白糖提鲜,辅以卤蛋、黄瓜丝、花生米。
酸梅汤是夏至解渴和解馋的饮品。
酸梅汤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。商周时,就有人从新鲜的梅果中提取酸浆作为饮料。到了南宋,酸梅汤初具雏形,梅子被熏制成黑色干果——乌梅,然后泡汤喝,当时叫做“卤梅水”。
唐代孙思邈《千金方》的酸梅汤有一味咸,不加糖,用咸豆豉与乌梅一起煮,又酸又咸。元朝末年,明太祖朱元璋在投奔红巾军之前,就干过贩卖乌梅的买卖。后来江淮大旱,瘟疫流行,他曾经用乌梅泡水救过不少病患。这时“卤梅水”已经叫做“乌梅汤”了。
酸梅汤的灵魂材料是乌梅,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梅实采半黄者,以烟熏之为乌梅”,再有山楂、桂花、甘草、冰糖这几种材料,就可以自己熬煮。先用水洗净乌梅、山楂和甘草,放入清水浸泡。大火煮开转小火一小时,加冰糖或冰片糖调味,倒出,用小勺搅拌一下,再倒入小碗,撒上干桂花,静置冷藏。煮法很多,你也可以加洛神花、陈皮、枸杞等材料。
桂花香,乌梅微酸,甘草回甘,山楂带甜,冰块碎,一饮而尽,连嘴都不用抹。
“今年再喝一杯酸梅汤 / 最后一杯了。……啊哟,好凉! ”卞之琳就这么喝酸梅汤。
作为夏时令的茶食豌豆糕,跟酸梅汤配一脸!
近人胡朴安在《中华全国风俗志·仪征岁时记》载,“夏至节,人家研豌豆粉,拌蔗霜为糕,馈遗亲戚,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,谓食之不疰夏。”
夏时的豌豆“百谷之中,最为先登”,将上等豌豆磨细,温火熬成糊状,加糖精、食色,搅匀。另取柿饼,去盖切成薄片,摆入容器内,撒一层青红丝,一层豌豆糊。依次撒若干层后,晾冷。凝结即成。
老南京城里,每至夏至时节,专卖秦淮小吃的生意人就挑着担子出门卖豌豆糕。方方正正的糕,被切成小方块,用特别的小铜铲,铲上一块或数块放在清洁碧绿的荷叶上,咬上一口,特别的清香甜润。
你所在的城市,
有着怎样的特别夏至?
文 / 盐白
图片来源于网络
-END-
投稿邮箱| didaofengwu2015@qq.com
我们每天都会看哦
点击图片阅读《小满 | 小得盈满,是人生最好的状态》
点击图片阅读《立夏 | 快去吃个蛋》